近日,
《人民日報》以
“今日沙家浜 處處好風光
(紅色之旅·百年記憶)”為題,
大篇幅報道沙家浜的紅色資源、綠色發(fā)展,
充分肯定了沙家浜挖掘本地紅色資源
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的生動實踐。
今日沙家浜 處處好風光
(紅色之旅·百年記憶)
文 | 王偉健
江南的雨細細密密,隨著船娘搖動的木櫓滑落,又匯入彎彎碧水中。煙雨絲簾間,“壘起七星灶,銅壺煮三江,擺開八仙桌,招待十六方……”婉轉唱腔將時光牽引至那戰(zhàn)火紛飛、斗智斗勇的年代。
這里是江蘇常熟沙家浜,蘆蕩火種積蓄力量的地方。80多年前,這個陽澄湖畔的小漁村風起云涌,當地村民為保護受傷的新四軍戰(zhàn)士,與日偽軍斗爭周旋?,F代京劇《沙家浜》雖然定格的是那個年代,但新時代的沙家浜仍在演繹一段段軍民魚水情深的贊歌。今日沙家浜,處處好風光。
現代京劇 演繹烽火歲月
坐著船駛進密密的蘆葦蕩,聽著風吹過蘆葦細長葉子的聲音,仿佛又回到了那段烽火歲月。
1939年9月,活躍在江蘇陽澄湖周邊地區(qū)的江南抗日義勇軍(簡稱“江抗”)為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,撤出東路地區(qū),奔赴新的抗日戰(zhàn)場。“江抗”撤出后,在陽澄湖畔留下了一所后方醫(yī)院和36名行動不便的傷病員。他們在沙家浜依靠當地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掩護,一邊醫(yī)治傷病,一邊與日偽軍巧妙周旋。這便是現代京劇《沙家浜》發(fā)生的背景。
金耀良,阿慶嫂原型之一范惠琴的外孫,如今是常熟市新四軍研究會的秘書長,他一直在搜集材料,盡可能地還原這段歷史。金耀良說,當時后方醫(yī)院沒有固定的地址,日偽軍一來,群眾和醫(yī)護人員就得帶著傷病員一起轉移,農家的客堂、廚房、牛棚、豬圈、堆柴草的小屋以及湖中的小船等都成了傷病員的藏身之處,門板一架就是醫(yī)療床,蚊帳一掛就是手術房。每逢敵人“掃蕩”,群眾和醫(yī)護人員就將傷病員抬上船,轉移到密密的蘆葦蕩中。待敵人走了,再將傷病員接進村子。那片莽莽蒼蒼的蘆葦蕩不僅是天然的庇護所,也是伏擊日寇的好戰(zhàn)場。
就這樣,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在蘆葦蕩中不斷上演,陽澄湖畔成了抗日戰(zhàn)爭中催生“蘆蕩火種”的革命搖籃。新中國成立后,曾經在這片蘆葦蕩受村民保護養(yǎng)傷的戰(zhàn)士,把這段經歷記述了下來。1960年,上海滬劇團根據這段歷史,創(chuàng)作了滬劇《蘆蕩火種》,一經演出,便大受歡迎。1964年,北京京劇團將《蘆蕩火種》改編成現代京劇,并定名為《沙家浜》進行公演,廣為傳唱,劇中阿慶嫂、郭建光等角色深入人心。
《沙家浜》唱遍神州大地,歷久不衰,不僅唱出了軍民魚水情,也讓沙家浜名聞天下。
紅色旅游 尋訪革命足跡
蘆蕩村是《沙家浜》故事的重要發(fā)生地之一,也是新四軍前進襲敵、后移休整的蘇常太抗日游擊根據地。村子位于沙家浜風景區(qū)的最南端,是曾經沙家浜蘆葦蕩的中心地區(qū),綠化面積約4000平方米。村莊中間,一道瀑布從假山中流瀉而出,村外河道縱橫,流水潺潺,盡顯水鄉(xiāng)風貌。近年來,當地政府在推進“千村美居”過程中發(fā)現,蘆蕩村有一處老宅是抗戰(zhàn)時期新四軍養(yǎng)傷舊址。當地將舊址翻修,并收集了大量珍貴歷史資料,生動還原出當時的場景。這里如今不僅成了群眾家門口紅色革命教育的打卡地,也是村民議事的好去處。
沙家浜鎮(zhèn)文保單位江抗東路司令部籌備會議舊址,是原江南抗日義勇軍東路司令部的所在地,也是新四軍傷病員痊愈后重返抗日戰(zhàn)場的出發(fā)地。走進舊址,講述江南抗日義勇軍在沙家浜這片熱土上的成長史、斗爭史和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徐徐展開:1939年11月5日,江南抗日義勇軍東路司令部籌備會在常熟唐市東土地堂召開;11月6日,“新江抗”在唐市宗戈村正式成立。傷病員身體恢復后,全部參與到江抗東路抗日隊伍中,成為“新江抗”的骨干力量,唐市成了“新江抗”發(fā)展壯大的一個起點。
“沙家浜是我們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地點。”常熟市委常委、宣傳部部長吳曉紅說。豐富的紅色資源,讓當地串聯起“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”“江抗東路司令部籌備會議舊址”“千村美居”等紅色元素,推出“薪火”“記憶”“文韻”“小康”等多條黨史學習教育的“紅色定制”路線和特色服務,為基層黨組織、黨員群體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項目。常熟沙家浜培訓中心講師朱曉婷介紹,現在不僅僅要把紅色故事講給游客聽,更要讓他們走進蘆葦蕩,沉浸式體驗。
綠色發(fā)展 建起生態(tài)家園
在沙家浜旅游度假區(qū),乘坐搖櫓船在水面上蕩漾,觀賞兩邊的蘆葦蕩、空中的飛鳥,讓人感到和平安詳。“朝霞映在陽澄湖上,蘆花放,稻谷香,岸柳成行……”唱本里的景致躍然眼前,今日的沙家浜也是一座美麗的綠色生態(tài)公園。
常熟沙家浜旅游度假區(qū)黨工委副書記、管委會主任瞿曉峰說:“我們對紅色資源進行深入挖掘,結合綠色生態(tài)資源開展紅色教育和生態(tài)旅游。”如今,作為全國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,沙家浜延伸紅色產業(yè)鏈,走出了紅色旅游綠色發(fā)展之路。
沙家浜國家濕地公園起初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較為單一,以林木和蘆竹為主。近年來,公園重視鳥類棲息地的保護和營造,公園保留了浮葉植物生境,同時通過水生植物種植、淺灘構建、捆扎蘆竹浮島制作等方式,豐富鳥類棲息地類型,完善了濕地生境。曾經面積只有150畝的蘆葦蕩,如今已擴大到6000畝。泛舟其中,菱荷相間,水鳥時現,在體味抗日烽火的同時,也在感受心靈的靜謐與平和。
瞿曉峰介紹,沙家浜把保護濕地生態(tài)、豐富生物多樣性、推進旅游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作為發(fā)展目標,面積達6000畝的濕地公園內濕地面積超過75%。據專家測定,目前沙家浜濕地中禽鳥超過140種。潔白如雪的羽、蒼勁華麗的翅,成千上萬棲息于此的白鷺成了蘆蕩深處的一道風景。在蘆葦蕩里,時有一兩只站著捕魚,悠然自得,整片蘆葦蕩便成了一幅如詩般的畫。
蘆蕩村村民朱春冬經營了一家農家樂,布置成上個世紀的農居風格,墻上貼著京劇《沙家浜》的海報。如今,沙家浜景區(qū)內外的住宿、餐飲、零售等業(yè)態(tài)間接帶動本地農民1.3萬人就業(yè),農民年均收益增長15%以上。“我們是沾了紅色旅游的光,享了綠色發(fā)展的福。”朱春冬感嘆。
“綠波不盡塵難染,蘆葦深處浮人家”。50多年前,一部現代京劇《沙家浜》,讓陽澄湖畔的這個江南小鎮(zhèn)沙家浜聞名全國;如今,這里依舊河港縱橫,綠波搖曳,蘆葦蕩間沙鷗翔集,一幅人與自然融洽相處的水鄉(xiāng)風光。
把紅色資源利用好
把紅色傳統(tǒng)發(fā)揚好
把紅色基因傳承好
我們將繼續(xù)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
講好沙家浜紅色故事
讓沙家浜精神代代相傳
部分來源:人民日報
轉自春來沙家浜
我也說兩句 |
版權聲明: 1.依據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頁發(fā)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|